超级英雄总是容易一不小心就跳得太高,一旦观众意识到艺术脱离了生活,就很难投入太多的个人情感了
在华纳影业决定重新打造蝙蝠侠之时,超级英雄正重新赢得观众的欢心
蜘蛛侠和X战警都是大银幕上崭新的角色和故事,并能体现电脑特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蝙蝠侠却早在20世纪90年代被拍烂,又不是一个特别依赖特效的角色,他的重出江湖并不是很迎合时势
更何况,重启一个曾经风靡的系列是危险的
华纳意识到保守的翻拍缺乏竞争力,克里斯托弗·诺兰得到了一个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他知道蝙蝠侠的故事还有值得被挖掘的地方
把一部过亿投资的电影交到一个新人导演的手上,是更危险的
当时的诺兰只拍过3部电影长片,一部是个人筹拍的《追随》,一部是小成本独立制作《记忆碎片》,一部是口碑票房平平的《失眠症》
如果不是他的想法前所未有,他根本无法从华纳手上拿到1.5亿美元投资
第一篇章:把漫画变成现实
超级英雄大片从未真正脱离过漫画,蒂姆·伯顿、乔·舒马赫都没有把蝙蝠侠的起源故事拍出来
诺兰找到了电影世界的一片荒地,有了华纳的大力支持,他可以正式开始大显身手了
他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基本确定的起源故事框架上,把超级英雄从漫画带到现实世界
最困难的事情,不是把故事讲清楚,不是把角色塑造丰满,而是确立一种基调,一种风格
以前特效技术还有局限的时候,很多漫画书里的奇思妙想都无法转换成真人电影等到21世纪初,在电脑的帮助下,大银幕可以逼真呈现超现实元素的时候,漫改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惊奇的体验
不过超级英雄的超能力再怎么炫酷,他们的电影往往只能是现实生活的佐料,一般制作人更倾向于做成娱乐化的“Moive”,而不是正经的“Film”
诺兰的路线是非一般的
他要把佐料做成主菜,把“Moive”拍成“Film”
艺术源于生活,虚构的电影没有完全脱离生活,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大概只有小孩才会相信,世间真的会存在像超人那样人格近乎完美的人
一切都必须根植于现实,这样故事才能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那么,打从一开始,就不能把蝙蝠侠看作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
他所在的哥谭市,他穿的战衣,他的那些黑科技装备,一切都需要从当代的视角,全部重建
诺兰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成年人相信,蝙蝠侠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当中
换个说法就是,如何让一部漫改电影确立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三个
第一,尽可能地实拍实地拍摄、摄影棚布景、实景模型令到电影的真实感剧增
第二,让蝙蝠侠的造型,装备合理化比如去除原版蝙蝠侠战衣上的黄色图标,减少电影的漫画感不过标志性的蝙蝠耳,披风,以及诺兰最初压根没考虑的蝙蝠车,最终得到了保留
第三,重新构建一个哥谭市
“哥谭”的名称来源于一家珠宝店,创作出蝙蝠侠的漫画家比尔·芬格取用了“Gotham”这个单词,从此DC世界中的纽约,化身成了哥谭市对比纽约和哥谭的地图,就能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桥梁是与外部连接的重要交通要道
没错,哥谭就是纽约
当诺兰要实行现实主义的时候,他不能直接把纽约直接变成哥谭于是只能把故事背景紧紧锁定在一个哥谭市,避免逻辑事实上的误差
桥梁是连接外部的唯一地面交通,哥谭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相对孤立的小世界
在这里诺兰加入了现实中也存在的事件
《侠影之谜》明确说明了哥谭市曾发生经济大萧条,《黑暗骑士》主要表现城市犯罪,《黑暗骑士崛起》则是危险指数更大的恐怖主义
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哥谭市与布鲁斯·韦恩,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才能变成漫画中所描述的模样
布鲁斯·韦恩的初始身份,是一个富二代兼孤儿
他不是生来就是一个圣人,在大学时期,他非常抗拒自己富二代的标签,不认为自己非要继承父亲的财产,并且对管家阿福很不礼貌
在听闻杀父仇人,竟然被法院宣判假释出狱时,他的内心里只有仇恨
他想要用私刑,亲自为父母报仇
由于未能得偿所愿,他的仇恨无处安放,加上还要被心上人批评,被黑帮份子教训,他决定流放自己,研究人们为何犯罪,品尝犯罪的味道
有了一段只身一人走南闯北,到处流浪的历程,他合理地从一个幼稚叛逆的大学生,一个一心只想复仇的懦夫,磨砺成了一个立志要拯救自己故乡的男人,一个想要执行正义的英雄
他遇见了导师杜卡,加入了影武者联盟,克服了对童年阴影的恐惧
杜卡确实对布鲁斯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但传授了战斗技巧,而且教导了克服恐惧,控制愤怒的方法
《侠影之谜》的主题词,正是“恐惧”
杜卡认为,要直面恐惧,感受恐惧,要成为恐惧本身,要造成别人的恐惧
布鲁斯·韦恩因小时候掉进了蝙蝠洞,对蝙蝠产生了恐惧
他领悟了杜卡的话,懂得了自己要敢于面对蝙蝠,成为蝙蝠,才能战胜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并让罪犯对他感到恐惧
这便是催生蝙蝠侠这一概念的原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