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找团队到完稿,一张好的电影海报是如何诞生的?

时间:2020-03-30 04:43:53阅读:1044
尤其是在早期,媒介还未如此发达的时作者 / 念北有人说, 一张好的电影海报价值2000万票房诚然,在这里,票房数字只是一个大概的表述,却也恰恰说明了一张电影海报所能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吸引消费

      一种是基于多次合作之后形成的默契,往往会更倾向于找熟悉的团队来操作;还有一种则是属于自产自销的内部消化,像有些电影预告片公司,同时也有涉及海报业务,比如隶属于光线的英事达、隶属于无限自在的追踪影视,在拿下某部电影预告片的同时也拿下海报业务,毕竟这样的打包价格,对于甲方来说可能性价比更高

      作者 / 念北

      有人说, 一张好的电影海报价值2000万票房

      诚然,在这里,票房数字只是一个大概的表述,却也恰恰说明了一张电影海报所能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吸引消费

      尤其是在早期,媒介还未如此发达的时候,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基本门面,往往会以最直白的文字和最突出的明星大头照来吸引观众即便是到现在,“明星”也是一张电影海报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过,除此之外,不难发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海报,种类繁多,诸如概念海报、定档海报、人物海报、终极海报、热点海报……甚至于,没有十来套不同名目的电影海报,都不足以称为“头部影片”当然了,不同主题的海报,所应对的正是每部电影不同阶段的宣传时期

      事实上,国内电影海报行业的发展正是和电影营销行业的发展趋同,作为电影营销物料的一种,其从2010年前后开始步入规模化发展,到如今,已经涌现了像竹也、远山、新艺联、赵力视觉等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电影海报公司

      而国内的电影海报整体水平也逐渐告别了草莽时期的“山寨海报” 品质,出现了一批兼具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海报翻看这些海报发布之后网友的评论,不乏有类似“我当初就是因为被这张海报吸引才去看的电影”的感叹

      那么,一张电影海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从创意到最后呈现的画面效果,这里面到底有多少讲究?一张能拉动票房的电影海报,报价又是多少?

      找团队:

      根据需求和报价 比稿争夺好项目

      国内成规模、成体系,且小有名气的电影海报公司,大多都在业务上有各自的擅长点

      比如,早前由广告转向电影海报业务的远山(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只有芸知道》等),由黄海创立的竹也(作品《少年的你》《龙猫》等),相对来说是偏创意型的公司,由他们设计的海报往往能让人叹其巧思,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会负责提供海报创意,而将具体的执行工作外包给其他的团队

      ▲《龙猫》海报

      而像国内最早成立的海报公司新艺联,则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的分工体系,在商业影片的海报设计上颇为得心应手(作品《叶问4》《中国机长》等);讲究技术的赵力视觉,则颇受视效大片的青睐(代表作《流浪地球》等);也有些团队在文艺片海报设计上别具风格,比如黑齿海报工作室(代表作《平原上的夏洛克》等)

      当然,业内还有英事达、有名堂、Bliss Studio、固力果、庚乾、皮克彻、追踪、和山印象、三兔、满意门、OLA、炫极、三目童子、三钏行、astudio、双子映画、禾一、胜图等一系列带来过好作品的公司

      除此之外,近两年来,不管是国产动画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片,总有那么一款是手绘风、或是中国风的海报,这些海报的设计往往会找一些知名的插画师和海报设计师合作,为《姜子牙》《千与千寻》等绘制海报的早稻,为《白蛇缘起》《奇门遁甲》等片绘图的张渔,是如今业内最为知名的两位海报画师

      ▲《姜子牙》手绘版海报

      在这个时候,每部电影的片方和营销方会综合考虑自己想要的海报风格、电影的营销方向,以及报价区间(现如今,行业内每张海报的报价大概是5到10万,一些顶级海报设计师设计的海报可能达到10万+,甚至更高),来寻找最合适的团队

      或者,有些电影公司内部也有一个小的宣传部门,其中有负责海报设计的工作人员,一些自己公司的电影项目,往往就会交给内部消化

      ▲《流浪地球》海报

      当然了,比稿也是在海报业界较为常见的争取项目的手段如我们所见,一部电影有不同版本、不同主题的海报,有时为了缩短制作周期,也为了不让海报设计人员和观众审美疲劳,我们所看到的往往不是出自一家之手

      再加上,每个公司都希望能够参与到优质的电影项目中去,这时,营销团队就会邀请几家公司一起参与到前期的看片或者看素材阶段,再根据各家的提案,看哪家公司更符合自己的要求

      拷贝创作所需素材:正片、剧照、棚拍

      如上所述,电影海报有不同的分类,皆是根据每部电影的营销节点而来

      一般来说,在一部电影立项之后、准备开拍等最早期阶段,或者也有在影片刚刚杀青的时候,会发布一款概念海报,大多是以抽象的画面来表达电影,不透露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任何主演信息,甚至也有不透露片名、只有导演信息的,概念海报主要传达的是电影的气质

      ▲《误杀》概念海报

      而后,在宣布定档的时候,会发布一款定档海报,这时候最主要的就是突出定档日期,也可以捎带交代影片的故事背景等其他信息;在影片正式启动宣传期时,则会相继发布单人的角色海报,多人的人物关系海报,以及其他和电影主题相关的剧情类主题海报;到了临近上映期,发布的则是终极海报,往往会包含出演这部电影的全阵容

      在上映之后,尤其是上映的首周,依然是电影宣传的关键期,这时候往往会发布口碑海报、票房过亿海报等,以引导电影的口碑,保持电影热度

      虽然每版海报的主题不同,所承担的“宣传功能”不同,但对于海报设计师而言,基本的操作都是相同的在商定了每家公司所需要负责设计的海报种类之后,双方就会签订合同以及之后的保密协议

      ▲《秘密访客》定档海报

      对于海报设计来说,素材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就是电影的正片素材,由于电影还未正式上映,往往是粗剪版本——海报设计师们会被邀请到电影公司进行内部看片,很多时候,也会把片子拷贝到自己的公司,方便其他参与创作海报的人员共同观看

      观看电影的原始素材,有助于海报设计师更具象地理解电影的内容和主题,他们需要从影片中提取关键信息,可能是某个重要的道具,也可能是某个重要的场景,或者是主演们的高光时刻,这些关键的信息常常就能成为一张海报的灵感来源,甚至是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平原上的夏洛克》就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金鱼的意象,使整张海报灵动自然,也体现了电影的诗意

      ▲《平原上的夏洛克》海报

      相对电影的正片,电影的剧照以及棚拍素材,是海报设计过程中另外两种重要的素材来源,也是可以直接利用的素材

      一般来说,电影海报团队介入时期越早越好,这样就能掌握更多的创作主动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海报公司也会派自己的驻组剧照师,去负责跟拍相关的剧照、花絮、包括之后的棚拍素材——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海报上主演们的造型,并非是影片中所有,而是需要后期棚拍

      不过,海报团队若是在较为后期的阶段才介入,或是演员们也没有预留档期进行棚拍的话,就只能从剧照入手设计了在这个时候,难免会碰到一些棘手的情况,比如剧照可利用的不多,很多动作、角度、表情等不合适,海报设计师们就会根据自己想要的效果,让身边同事们充当模特,完成相关造型之后,再进行替换

      ▲《我不是药神》海报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更棘手的情况:海报设计师们也未必有机会看到电影正片,也没有棚拍素材,只有剧照可以利用,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会局限水平发挥,只能“硬着头皮”力所能及做到最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概念海报若是安排在电影还未开拍前就得发布,那么,海报设计师们就需要通读剧本,或者是直接和导演、制片人等剧组主创人员开会讨论,根据他们的描述来想象电影画面,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一款抽象性的概念海报

      出方案:头脑风暴定方向、找参考、画线稿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 选择主题 ==--